以專文來談談這部被我打到5.5高分的優秀的作品。
青春,還記得嗎?
動畫冰菓的原著是小說,年輕作家米澤穗信的校園推理小說,在出版社的推動下,成為所謂「日常推理」的一部分。在業界享有盛名的京都動畫嘗試挑戰這部的改編,其實我是頗意外。當然,京動的校園動畫品質一向高得驚人,但是冰菓的調性會讓京動的兩大「賣」點無法發揮:狗血悲劇/無釐頭萌。
再多看一眼製作群,會多給大家一層信心。系列編成:賀東昭二;監督:武本康弘。這是把驚爆危機2與3作好的黃金組合,讓現實感深深地揉進故事裡,是他們的強項,也是現在業界難得的能力。而更好的是:作者米澤親自參與製作過程。
故事開播,折木奉太郎有多麼不適合作動畫的主角,相信十分鐘內所有人都知道了 XD 製作群怎麼彌補這個媒體差異呢?他們讓女主角千反田愛瑠變得比小說更積極、煩人、甚至是魯笅 XD 畢竟這部作品沒有 ERU的好奇心的話根本只能原地踏步,別說要發展成系列故事了,連社團都組不起來。光是在起步的階段,京動就把青春的元素表現得比小說要來得明顯 (但這是媒體優勢) ,那就是:ERU 這麼違反折木的節能原則,為什麼他會願意配合呢?
還不是因為 ERU是正妹!對青春期來說這就是充分條件了!
在第一集尾端,折木與好友兼社員里志的對話,也是現在業界難得的一頁:
里志:「其實你大可以拒絕千反田啊?為什麼你沒有這麼做呢?」
折木:「我只是剛好配合她而已。」
里志:「不,那是因為你對現狀的態度是『保留』。」
這種緩慢到有點溫吞的節奏,已經非常罕見了,為什麼製作群願意冒這種讓觀眾流失的風險呢?我認為他們是抓到了原著的精髓,也就是青春的特性:變化是需要蘊釀的,而蘊釀當然是需要空間的。還有什麼比「變化」更能說明青春的特性嗎?而因為接受了自己可能會變化,「保留」不正是為此作準備嗎?
故事走到末端時,角色們都變了,就像是被製作群呵護著長大一樣。如此被關愛著的角色群,很難,很難得。
全力一擲的冒險
本作並不是像柯南或其他推理作一樣,主角走到哪都遇到案件。冰菓的動力主要是被社長千反田一手帶出來的,藉由她強大的好奇心,一個又一個不算罕見但也不甚尋常的小事被解開了。而就因為這些都是小事,四位角色並不會死死地被案件綁著,而大多有各自的空間可以發揮。
在這些空間裡,角色敢於冒險。而唯有冒險的角色才是真正綻放光芒的角色。
而唯有冒險的角色才是會受傷,會成長的角色。
折木受到入須的邀請,走入電影劇本的深處;ERU 鼓起勇氣,在廣播部與壁報部嘗試扮演另外一個自己;里志點燃自己的鬪心,挑戰十文字事件;摩耶花不只挑戰人,也挑戰堅硬的結構......
不需細看也會發現,四人關心的方向都不甚相同,但是優秀的劇本功夫總是能將他們的努力找到舞台發揮,而每個舞台都環環相扣。
為了推理,寫實沒有極限!
冰菓的慢節奏除了給予角色空間之外,也給了觀眾空間,讓人能好好地跟著角色蒐集資料與思考。可是這部是電視動畫,並不是記錄片,要怎麼寫實卻又不失戲劇張力,相當困難。
線索要清晰與公平,但太明顯的話謎底就會漏。
每個線索都放在橋段裡,可是張力要怎麼營造?要怎麼有整體感?
除了米澤的故事本身就滿足這些要求之外,動畫所做的驚人努力是:分鏡與運鏡。本作的分鏡極為多元,同時使用了擬真的 (攝影的) 與虛擬的角度,讓每一個細節,每一句對白都十分精緻,彼此之間卻又有很好的距離感。
一些例子:
在這個鏡頭四個人都輪流說到話,但突出的是唯一具有明確意向的折木
老師一邊對話卻一邊做別的事,這種淡漠的態度讓人不確定她是否能幫上忙
最遠者才是說話者,最近者做的是無關的事,全體低頭當然是低迷的氣氛
未來還會有誰要做推理動畫呢?我仍認為這不會是業界喜歡的主題,但是冰菓扎扎實實地證明了:這可以是很精緻的藝術作品。
米澤穗信完成型
目前在臺灣出版的米澤作品我全都看過,大致上他有幾項能力是出色的:一是年輕角色內心的轉折細膩且合理;二是以後設的角度解決謎題,甚至以更後設的方式延伸謎題後再解決 (或說為了實行「新的解決」而延伸謎題) ;三是從日常生活中找出張力。京動成功地從角色的內心世界出發來建立他們外在的表現,使得每個角色都具有立體感;而從日常情境去討論「非現實」也早在涼宮系列就駕輕就熟。米澤與京動的強項可說是相輔相成。
結語實在不容易說。這些角色令人開心又令人心痛,故事令人佩服也令人感嘆,對話令人發笑也令人深省。好在有冰菓,讓我能再嘗青春的醍醐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