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地標明 Michael White 敘事治療,是因為敘事理論不只有他在說,同時也有
別人的,不像提到完形,全世界都知道是 Perls的。台灣接觸的敘事治療幾乎就
只有 White,包括我自己也是,其實想想挺可惜的。
一.人性觀與哲學觀
WHITE 認為人是活在自己的故事與別人的故事當中,如果人喜歡這些故事,那
他一定可以過得很舒服;相對地,如果他不喜歡自己的或身邊的故事,又或者環
境中主流的故事壓迫到他的故事,那人就會出問題。
這個學派借用了傅柯的學說:知識就是權力。放在這個學派的脈絡底下,可以
推論敘事是帶有權力的,尤其是主流的敘事,通常流通的時間與範圍很大,當中
大量的知識使得主流敘事非常有力量。
WHITE 認為,人是透過故事來建構意義,進而發展故事來行使權力,所以當個
體的敘事受到壓迫,將會失去空間來行使權力,生命的意義也會變得矛盾且狹窄。
二.治療目標
此學派認為,人並沒有出問題,是敘事中充滿了問題,人才會出狀況。治療的
目標就是將人與問題分開,修改原有的故事或培養出新的故事,而這個新故事會
是當事人真正喜歡的!當然,也要考量到新的故事與他的環境能不能契合,雖然
不太容易達成皆大歡喜,至少從這裡開始會讓人覺得「有能力寫/修改生命故
事」。
三.諮商員的功能與角色
敘事治療高度要求諮商員的虛心與開放,諮商員是抱持著「不知道」的虛心去
聽人說話的,這個不知道包括: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、不知道問題長什麼樣子、
不知道接下來會如何,以及不知道該拿這個問題怎麼辦。WHITE 認為諮商員並不
是個案問題的專家,唯有個案才是他自己的專家。這個觀念讓治療的責任革命性
地回到了個案身上。當然,並不是說諮商員無事一身輕,只是當諮商員「真的不
知道該怎麼辦」時,人自發的改變才更有可能發生。
諮商員在這樣的觀念下,會陪著個案找出那些與原有的敘事矛盾的「證據」,
藉由這些「證據」發展出新的、更有意義的、當事人更喜歡的故事。諮商員是一
個傾聽、陪伴與對話的伙伴,不再是一個治療專家。
四.治療技術
WHITE 認為,充滿問題的敘事會沉重地壓迫人,讓人覺得自己就是個問題,失
去反抗與創造的力氣。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把人與問題分開,藉由隱喻讓問題變得
可操作,而不是無奈地留在人身上。這個過程稱為「外化」,通常會運用生活化
或戲劇化的語言,而不會是機械化、病理化的。例如常用拳頭搥人的小孩,可能
會外化他的問題叫「不聽話的拳頭」,讓人與問題分開,但是並不是讓人與責任
分開。
將人與問題分開後,人會比較有能力感,此時會談將非常留意在那些「沒有出
問題的時候」,WHITE 很有詩意地將其命名為「閃耀的時刻」。這些閃耀時刻蘊
涵了許多資源,其實早就在人的生活中,只是因為被有問題的敘事壓得喘不過氣
來而看不到罷了。當人看到這些資源時,便有機會發展新的故事,不過這新故事
一開始通常很弱小,一不小心就會被吹熄,所以諮商員會鼓勵這樣的新故事,例
如在「不聽話的拳頭」一天沒有打人的情況下,發給他一張勝利証書,讓他可以
貼在牆上天天提醒自己:「我也曾打敗過不聽話的拳頭喔!」;或是請他身邊會
看到,而且會鼓勵新故事發生的人,來作他新故事的見證者,慢慢讓新的故事壯
大起來。
五.治療關係
如上所述,治療中充滿了劇情性的隱喻,所以治療的關係就像是一場寫作:當
事人是作家,諮商員是讀者兼編輯 (當然不會是集英社的編輯) 。在過程中,諮
商員常會邀請個案身邊的人,或是對他來說重要的人進到治療中,不但作為新故
事的見證人,也常會是共同作家,使得故事愈趨豐富、有意義,而且動人。
- Jan 16 Sat 2010 12:33
M. White 敘事治療印象簡談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